这些国产酒店多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显赫地段,动辄冠以“国际”、“大酒店”之名,客房自带 1980 年代老干部疗养院的独特气质。
全国各地的星级酒店为什么这么“老干部风”?为什么再小的房间,也要有浴缸、酒吧、冰箱?
前往陌生城市时,怎样选择落脚的酒店?对很多人来说,“星级”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然而,相同“星级”的酒店,质量却可能天差地别。
同是“五星级酒店”,你看到的可能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还可能是这样的:
或者就是这样的:
五星级犹如此,四星级、三星级就更易不堪。
这些令人追悔莫及的星级酒店,基本都是国产品牌,多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显赫地段,动辄冠以“国际”、“大酒店”之名,客房自带 1980 年代老干部疗养院的独特气质。
国产星级酒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让外宾住得满意
中国酒店分级制度的初衷,是让外宾住进配得上他们身份的宾馆。
改革开放以前,普通中国人是无权跨进酒店大门的,只能凭介绍信被安排住进招待所。
80 年代初,北京市利用人防工事办的地下旅馆,被视为解决“住店难”的先进典型
为数不多的“大饭店”,属于事业单位,直接由当地政府主管,他们接待的客人,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
当时,唯一能直接花钱便入住饭店的散客就是外国人,承担接待他们任务的被称为“涉外饭店”。但 1979 年以前,外国人不多,对饭店只招待干部的风格也构不成多少影响。
到了 80 年代,来华旅游的外国客流量激增,“涉外饭店”明显不够用了。这时,各地开始新建国营或合资的高档饭店,凭身份把普通中国人拒之门外的那套管理办法也不再执行。
1983 年 2 月开业的中港合资白天鹅宾馆是建国后第一家对市民百姓开放的酒店,为此还得到了杨尚昆的特别批示
为制定一套有效接待外宾的新办法,同时也方便外宾辨识,以免他们误入普通旅馆,1988 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最早的酒店评星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
中国星级饭店的标志
第一版评星规定明确告知中国旅店行业的从业者:凡是评不上星级的宾馆,一律不得接待外国顾客,违反此条的经营者将被“视为违反国家规定”,“依法处理”。
随着外宾数量持续增长,中国星级酒店的数量也水涨船高,在评星规定实际执行的两年后,即 1991 年底,就已经评出了 853 家星级酒店。
其中,有外资参与、有现代化设计的新建酒店比例很小,大多数都是昔日只接待干部开会的国营大饭店,“加星”后就成了今天的“老干部”星级酒店。
“老干部”仍是主要市场
不过,今天旅游网站上被大量吐槽的国产五星酒店,也并非完全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们大多在 90 年代以后经历了改造、扩建,有些甚至是在星级酒店制度问世后新建的。
这些高档酒店明明沐浴了改开的春风,为什么却 20 多年都还改不掉“老干部”气质?
因为不用改。
虽然酒店对市民开放已有 30 多年,但在非一线城市,政府机关和国企会议仍然是不少酒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单从地理布局上,就能明显观察到这一现象:有学者统计过,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中心的5公里范围内,星级酒店超过了 30 家。
那些不幸入住“老干部”酒店后大呼上当的散客,从来就不是它们要考虑的主要消费者。
而且,就算它们想改,大概也改不了多好。
有研究者统计了长沙市星级酒店的经营模式,截至 2008 年,由酒店集团管理的只占星级酒店总量的 15.1%,其他都是自主经营的单体饭店。
国内民营酒店集团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却极少涉足“星级”领域,华而不实的国家标准是阻止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产权方面,虽然大部分国有饭店都在 90 年代经历了股份化改造,但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其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还不到 30%。
这些尚未转型为现代化企业的星级酒店,即使模仿了外资酒店的外观,也很容易因为管理不到位露出服务上的马脚来。
那个给它们授予星级的监管标准,更不可能成为其改进自己的动力,因为它比这些“老干部”酒店更加落伍。
今天,用来评定星级酒店的国家标准已经过三次改版,现在实行的《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发布于 2010 年,不再关心酒店是否“涉外”,但它对二星级酒店的要求仍然是“至少 50% 的客房内应有卫生间”。
床单、被套的舒适度,是按照单位面积有多少根纱线来定的;而浴巾重量超过 750g 才算最好。
“老干部”酒店很多莫名其妙的毛病,反倒能在这份标准里找到解答:
比如“明明房间就不大,还非要搞个微型酒吧和冰箱”,因为它只要求五星级酒店“70% 客房的面积(不含卫生间和门廊)应不小于 20 平方米”,却又同时要求后面两种客房设施。
又比如“插座总共没几个,偏偏还有英式方头的”,因为它要求电源插座至少有两种规格,而插位只是“应有两个以上”。
更常遇到的是不得不踩进浴缸淋浴的卫生间,因为按国家标准,淋浴间可有可无,而浴缸则是五星级酒店必备的。
至于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服务员,只要圆满避开“明察或暗访”的评星员,就完全不是问题。
上海某四星级酒店住户点评
怎样的标准才能消除这些毛病呢?
西方的经验
答案大概是,没有硬性标准。
和中国的情况相反,在英美等国,影响力最大的评星机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酒店协会、汽车协会、旅游杂志等民间机构。这些民间评级机构一般各自为政,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发展出多种酒店评级标准。
以美国为例,对酒店评级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汽车协会”建立的“钻石评级”和“福布斯旅游指南”建立的“星星评级”,二者均属于民间评级机构。
“美国汽车协会”的钻石评级标志和“福布斯旅游指南”的星星评级标志
与著名的米其林指南类似,美国评级机构的团队既不会发布其评级指标,也不会事先通知,而是采用匿名方式入住酒店,秘密针对酒店的设施和服务进行综合评定。
它们一般执行少而精的操作,像“福布斯旅游指南”虽然影响力远超美国国界,许多美国境外酒店都以获其评星为荣,却仍然坚持每年只评出十几家“五星级酒店”。相比之下,中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突破 800 家。
北京一家“丽思卡尔顿酒店”在显著位置展示其“福布斯旅游指南”五星评级的标志
不过,西方国家里也不是没有和中国类似的例子:1980 年代,意大利政府通过法令,把酒店评级变成了一项行政工作。
意大利的酒店评级同样采用硬指标,如为酒店大堂面积设定下限,限定客房须有哪些设施。与中国较为不同的是,该国很多酒店干脆就并不追求高星级,如那些使用古建筑的酒店,法律不允许它们按政府指标改造;再加上官定的酒店星级和纳税数额成正比,有些酒店为了避税,也会故意让自己不达标。
意大利仍有很多酒店保持着古老的建筑风格
至于那些被意大利政府评定为「五星级」的酒店,也与中国的「五星级」相似,未必让顾客满意。
不少旅行指南都会告诉游客,意大利「五星级」酒店的真实品质上下跨度很大,不要死认那个标志。
那不勒斯的一家“三星级”酒店,因为结构独特,不合政府标准,未获得更高评级
不过在中国,即使完全忽视国内星级标准、专注于国际酒店品牌,也一样有可能遭遇各种晴天霹雳:
2017 年底,哈尔滨的凯宾斯基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和永泰喜来登酒店被媒体曝光清洁问题,如「用泛黄马桶刷刷茶杯,一块抹布擦遍所有」等
来源:大象公会 作者:陶禹廷